骨粉取出来到底是什么样子?手术现场实拍图+医生详细解说!快速了解!
发布时间:2025-06-23 13:42:17
发布时间:2025-06-23 13:42:17
颗粒状硬质物质:
骨粉(羟基磷灰石)在体内凝固后形成细沙状或颗粒状硬质物,颜色多为灰白色或浅黄色,质地坚硬且难以捏碎。
取出物通常呈不规则块状或粉末状,部分与组织粘连的骨粉可能带有纤维组织或血痂。
长期留存后的变化:
十年以上的骨粉可能因钙化或与组织融合形成硬结,取出时需通过器械刮除或冲洗,部分残留物可能呈碎屑状。
术前评估与定位:
医生需通过触诊、影像学检查(如核磁共振)确定骨粉分布范围及深度,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。
例如,鼻部骨粉可能集中于山根或鼻背,需标记切口位置。
手术操作步骤:
切开皮肤:根据骨粉位置选择隐蔽切口(如鼻孔内侧或眉头),逐层分离组织至骨膜层。
剥离与取出:用专用器械(如刮匙、冲洗器)分离骨粉与组织,将可见骨粉逐块取出。
冲洗与清理: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区,减少残留物。
术后处理:
缝合切口后需加压包扎,防止出血或积液。
取出物需送病理检查,排除感染或恶变风险。
鼻部形态改变:
骨粉填充量较大或位置关键时,取出后可能出现鼻梁塌陷、鼻背凹陷等问题,需结合自体脂肪或假体修复。
组织损伤与疤痕:
手术可能损伤鼻部血管、神经或软骨,导致局部麻木、肿胀或疤痕增生。
残留风险:
骨粉与组织融合紧密时,难以完全取出,残留物可能引发慢性炎症或肉芽肿。
术前沟通:
患者需充分了解手术风险,包括取出不完全、形态改变等,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术后护理:
保持伤口清洁干燥,避免碰撞或挤压鼻部,定期换药并观察改善情况。
饮食需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,减少感染风险。
长期随访:
取出术后需定期复查,通过触诊或影像学检查监测残留物及组织改善情况。
骨粉取出物为灰白色硬质颗粒,手术需通过切开、剥离、冲洗等步骤完成。取出后可能影响鼻部形态,且存在残留风险。患者需谨慎选择手术,并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术后护理与随访。